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九曲黄河怀揣亘古不息的热情一路奔腾涌进渤海,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富饶的土地。这里水源充足,植被丰富,又因处于黄河流入渤海的交汇处,水文条件独特,海淡水交汇,离子作用促进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宽阔的泥滩(即湿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机质含量丰富,浮游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居集。以此为基础,吸引了大量过境和栖息繁殖的鸟类,同时,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长的土地在这里。




鲁东大学战超老师讲解
鲁东大学的战超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黄河的三次大改道、黄河近现代三角洲的形成以及黄河入海泥沙的减少、流域内的调水、调沙。

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老师讲解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老师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影响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速度的因素、以及在不同的动力、自然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形成的类型和特点会有所不同。

华东师范大学周立旻老师讲解
华东师范大学周立旻老师由黄河三角洲联系到长江三角洲,为我们对比讲解了长江三角洲与黄河三角洲的物质循环。

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老师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黄河伟大的历史文明。

鲁东大学崔步礼老师
由于天然柳林的维护,我们没能去观察黄河故道两侧的天然柳林,但是鲁东大学的崔步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黄河故道天然柳林的生长特点,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同一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的区域根系生长不同的原因。

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以“保护珍稀鸟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理念,分为“大河息壤—共生厅”“候鸟驿站—共鸣厅”“鸟国探秘—共赏厅”“鸟类天堂—共享厅”四大主题展厅,展示陈列了包含珍稀鸟类标本在内的1400余件标本物。集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研、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展示黄河口生态保护及人与自然、鸟类和谐发展的城市名片,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鸟类专题博物馆之一。

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研究主线,以长期稳定观测与监测、科学研究与示范为目标,为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与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提供长序列的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将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支撑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的发展需求。在这里,我们与老师一起动手操作,探讨了许多问题



碱蓬草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滨海湿地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工程修复理念与技术
1.修复理念:
生境异质性→水文连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2.关键技术:
异质性生境构建技术:提高生境多样性,改善湿地栖息地环境湿地水网构建技术:构建湿地水系网络结构,提升水系连通行食物网构建技术:丰富食物网,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多样性。

红外增温装置

降水实验平台

模拟降水增加和去除实验

完全模拟降水实验
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是由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赵英教授团队于2020年在东营农业示范区建立,主要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咸水/微咸水资源利用和盐碱地生态改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同时基地的建成可为鲁东大学和其它高校地理、生物和农学专业的学生提供野外实习场地。
基地占地面积270余亩,目前已开展台田水气象站利工程试验、绿色水稻种植、土壤改良、不同作物模式种植、黑水虻绿色养殖和碱蓬柽柳芦苇生态修复等8项试验,试验参与师生30余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
• 主要试验介绍
1.土壤改良实验
方式:脱硫石膏与不同数量的秸秆配施
作物:棉花
优点:优化盐碱土固碳策略,合理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改良培肥盐碱土
2.黑水虻处理不同有机物试验
黑水虻:是一种以动物粪便和腐烂有机质 为食的腐生性昆虫
3.台田—浅池功能试验
原理:通过抬高地表高度,达到控制地下 水位的目的,阻断地下水往地表返盐;进而尝试使用微咸水灌溉淋洗地表土壤盐分,达到控盐增产目的。同时挖出来的池塘可实现水产养殖的目的,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

赵英教授带我们参观并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土壤改良实验以及水稻试验田

通过对比比较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来不同的处理水稻长势明显不同


老师在向我们介绍柽柳水盐控制实验
环抱中华情
绿色神州行
生态保护
“地理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