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线路推荐 >> 鲁东大学 >> 正文
线路推荐

第二站:养马岛

2021-07-29

养马岛又称象岛,因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养马而得名,又以其秀丽的山海和宜人的气候,被称为“东方夏威夷”。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1991年又被国家定为84个旅游景点之一。1995年1 月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养马岛岛地形狭长,为东北西南向。岛北部陡峭,多礁石;南部平缓,多为泥沙滩。地貌以丘陵为主,由10余座小丘连成一线,最高点西大山海拔108.4米。岛陆地貌类型有基岩坡、堆积坡,底质主要有礁石、砾石、粗砂、中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适宜多种海洋生物栖息与繁殖。

 对比芝罘岛,刘现彬老师作为一组的主讲老师讲述了养马岛的历史,同时对岩石类型、孔隙水等进行分析。

海岸地貌

养马岛海岸地貌

獐子岛

波浪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明显,海岸经过冲刷、研磨和溶蚀可形成各种海蚀地貌。在海浪长期冲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形成海蚀窗。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海蚀拱桥或海穹。如海蚀拱桥崩塌,留下的岩柱或坚硬岩脉被侵蚀残留成突立的岩柱,都叫海蚀柱。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海蚀平台形成后,若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而高出海面,成为海蚀阶地;若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则置于水中成为水下阶地。

王庆校长讲解养马岛地区海蚀柱、海蚀溶洞、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并详细讲授了海蚀穿洞的发育形成过程。

海岸地貌组合及动力成因示意图


海岸动力地貌演化


养马岛北部(上)和南部(下)海岸水动力差异对比

养马岛北侧主要发育岩礁和砾石滩,砂滩主要分布于海岛的东侧,在海岛南侧主要为粉砂淤泥滩。。沿岸岬角地段基岩抗侵蚀能力较强,海蚀后退速度较缓慢;南部海湾地段湾内松散沉积物主要是海岸海底基岩的侵蚀物质,其次是河流挟入的泥砂。海湾内泥砂沉积速率较高,港湾南部及其两侧形成狭长、断续的砂嘴。1979年,养马岛东长堤及西长堤建成后,在东长堤外侧沿堤形成狭长的海滨沙滩平原。

养马岛1985年(上)和2021年(下)遥感影像对比

从百年前通商开埠

到今日烟台新发展

从旧时秦皇养马岛

到现今海岸展新貌

时间见证着烟台这座城市的更迭变换

串联古今 纵览山东


关闭